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并同财政部门有经费缴拨关系的社会团体等单位。
统计显示,1月份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08万亿元,占外贸总值的57.4%,较去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出口的主要力量。海关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与欧盟、美国、东盟、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间的进出口均出现下降,降幅分别为9.9%、9.9%、10.8%和6%,其中中国对上述市场的出口分别收缩了7.4%、5%、13.5%和0.5%。
白明用压力仍在释放,动力仍在凝聚,潜力仍待挖掘来概括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外贸的走势。来自商务部的信息显示,综合分析全球市场需求、中国企业在手订单及竞争力等因素,2016年中国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铁路、通信等行业出口增速将达10%以上。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的分析报告说,尽管2015年全年基数较2014年而言相对较低,但去年1月当月出口绝对值突破2000亿美元,导致今年1月出口增速明显改善的门槛较高。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分析认为,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外贸连续出现负增长,今年开局未能出现逆转,反映出口仍承受外需不景气和国内传统优势弱化的双重压力。尽管进出口增速有所下降,但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加快,外贸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势头在新的一年得以延续。
但值得注意的是,1月份由海关总署编制的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1.7,较去年12月回升0.5,是2015年2月以来的首次环比回升,初步判断今年二季度中国出口压力有望有所缓解面对今年十分复杂的局面,各部门要扎实做好应对困难的预案,务必做到有备无患。综合所有这些分项指数可以看出,当前钢铁行业供需均环比有所活跃,产业链去库存取得了一定成效。
不过,当前与钢铁需求相关的终端产业都还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需求低迷将会制约钢价的上涨空间。而产成品库存指数则两连跌至2013年8月份以来的最低。目前,国内钢厂生产有所活跃。购进价格指数升至近4个月以来的最高。
新出口订单指数时隔四个月以后重回50%以上的扩张区间。后期国内粗钢产量即使有所回升,但难以有明显的增长,幅度会十分有限。
据分析,在主要分项指数中,除产成品库存指数外,均呈现回升态势。新订单指数两连升至2014年7月份以来的最高。不过,从去年全年来看,国内累计生产粗钢8.04亿吨,同比下降2.3%,这是自1981年以来,国内粗钢产量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生产指数两连升至近5个月以来的高点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3%,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2016年1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5%,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微低于去年均值0.1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分行业看,1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7%,比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业务总量增速放缓。中型企业PMI为49%,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继续处于临界点下方。
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低于上月0.3个百分点,降幅与去年同期相同。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比上月有所回落,但仍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保持扩张态势但增速放缓,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加快。
这显示消费品制造业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期,新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低于临界点。
小型企业PMI为46.1%,虽高于上月1.2个百分点,但持续位于收缩区间。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数据时表示,1月份消费品制造业PMI为57.8%,分别高于上月和去年同期3.4和2.1个百分点,呈持续上升态势,值得关注。当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7.8%,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增速有所回落当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7.8%,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增速有所回落。中型企业PMI为49%,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继续处于临界点下方。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比上月有所回落,但仍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保持扩张态势但增速放缓,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加快。
这显示消费品制造业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数据时表示,1月份消费品制造业PMI为57.8%,分别高于上月和去年同期3.4和2.1个百分点,呈持续上升态势,值得关注。
小型企业PMI为46.1%,虽高于上月1.2个百分点,但持续位于收缩区间。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3%,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
同期,新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低于临界点。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低于上月0.3个百分点,降幅与去年同期相同。
分行业看,1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7%,比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业务总量增速放缓。2016年1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5%,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微低于去年均值0.1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以钢为纲还是这种政策的延续。有观点认为,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在治理方面仅靠市场手段难以解决。
债务的不断膨胀导致企业财务费用占比迅速扩张。专家认为,化解矛盾的当务之急是严格市场准入,推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联动,严控产能无序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压缩现有产能,推动企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
通过对20家上市钢企的报表测算显示,上市钢企财务费用占营业总收入比重在2014年末为2.15%,而在2015年三季度这一数字达到了3.19%。实际上,这一入围数量是10年来的最低,2014年和2013年分别为51家和54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钢铁行业的基本情况。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重点钢企实现利润15.81亿元,同比下降98.22%,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89.24亿元。同时,银行本身也有责任,因为一些钢企有时的投资是盲目的,没有银行资金支持也不可能实现大范围扩张。
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钢铁企业被迫积极参与竞争,努力改进生产技术,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不在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持续提高产品质量。特别对于钢铁行业,可能多破产,才能够真正去产能。社会稳定不仅仅是职工稳定,也包括企业所在地的相关产业、政府等的稳定。在联合重组中,要充分考虑企业联合重组的内在动力和联合重组后的生命力,而不是仅靠政府的愿望。
考虑到产能统计不完全,实际情况可能更加严重。对于钢铁行业目前停产、半停产产能涉及的30万~40万职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反对不负责任地把他们推向市场。
中钢协人士表示,在调研中不少企业反映,虽然近2年各地都出现亏损严重的企业一度停产,有的企业想退出,但地方政府出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考虑,仍要求企业维持生产。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前11个月,我国重点钢企合计亏损531.32亿元。
专家表示,中国钢铁产能出现过剩,企业自身具有重要原因企业不顾市场需求,一味追求规模扩大,盲目做大做强,产能冲动导致企业做大做僵。相关数据显示,企业间竞争无序,造成钢材价格连续下降,甚至低于成本价销售产品,导致行业盈利能力降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